共合文化发展研究有限公司

电话

咨询热线

18840052749

首页 关于我们 共合文化 共合团队 奠基专著 核心作品 时代共合 共合平台 股权合作 创投申报 申报规则

核心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核心作品

《物道哲学》-袁轩-以物 道 在为本的三元论哲学体系

发布时间:2019/12/03
《物道哲学》-袁轩-以物 道 在为本的三元论哲学体系

                                                                                                     序言

《物道理论》是袁轩于2014年5月于大连着手研究,于当年12月底理论体系基本构建完成。2020年5月31应高懿德教授邀请,袁轩进入“百家哲学园”群参加物道大讨论,在思辨中理论进一步完善,于2021年5月10日正式更名为《物道哲学》。

袁轩老师电话(微信):18840052749

《物道哲学》是以物、道、客观存在为立义的三元理论体系,认为世界本源在于物与道的客观存在,也就是“物”、“道”、“在”三元平等;物有物性物态之分,道有道性道态之别。物性指的是不同性质的物,具有于实体的可见性,并把物的显象态归类为物态;道性指的是构成物的不同属性,具有虚化的规律性,并把道的隐象态归类为道态;客观存在有广义与狭义的涵义,广义客观存在指的是宇宙空间,狭义客观存在指的是空间所蕴含的物道以及由此派生的万事万物;宇宙演化轴心在于物道相和。

物道理论坚持古人的格致观,以哲学思想为导向,穷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识,故亦称之为“格致哲学”。 现代科学往往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其实中国四大发明才是科学的真正起点。科学,中国古代称之为“科举之学“,对于研究自然之物所得的学问称为“格致”或“格物”, 近代亦称基础科学为格致学,民国时期“格致”一词才被“科学” 取代。现在科学界假说盛行,甚至在假说的基础上再推演假说,实质是科学唯心主义,严重违背客观实际。不以科学假说为基础,而以实际存在为依据构建学说,这是《物道哲学》坚持的基本原则;终极之道不止步,穷究事物根本不停歇,这是格致哲学追求目标。

对宇宙星体演变,物道哲学提出“物道聚合学说”,认为宇宙最初为各种气体状或实物状微物质在相对真空状态下均匀的无序漂游,同时能量的内聚性导致微物质产生引力,慢慢形成大小不等的块状体,这就是星体原始的不规则状态。随着块状体增大引力也在增强,引力强大到聚合平衡就演变成圆形星体,这样宇宙星体就诞生啦!在星体诞生过程中,宇宙空间也在物道聚合作用下依次演化为“内空间”“中空间”“外空间”。 “内空间”是已形成星体相互之间有规律的运转;“中空间”则是无序飘游着各种大小不等的块状体,处在星体形成的过程中;“外空间”只有稀薄的微物质无序飘游,处在宇宙的原始状态。

对于光的解读,物道哲学认为光属于动态能量而非物质。《物道哲学》对物质的定义是实体可见的并有质量有重量有体积,但光都不具备,因此不能归类为物质。光本身肉眼或仪器都无法看到,所谓的波粒二象性其实就是封闭空间微量气体在光的映射下出现的一种状态。宇宙光线扭曲并不是能量通道发生扭曲,而是气态物质在强引力或斥力作用下出现的不规则运动现象。由于在运动状态下的光本身是看不到的,能看到的只是发光源,所以我们看到的星星只是现在的星星,而非N亿年前的星星。无论热效应产生的光,还是原子跃迁发光,或是带电粒子加速运动时所产生的光,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物质映射,而不是所谓的光子。

《物道哲学》认为能量无质地不可见,且能改变物质结构,与道的作用原理一样,所以归属于道范畴。比如金属冶炼,海水经过阳光的蒸发会结晶出大粒盐等,都是能量改变物质结构的方式。但能量并非完全等同于道,道具有规律性与能量性两种属性,规律性是道的本质体现,能量性是规律性的客体,为规律做功。从能量的运动性分类,有静态能量与动态能量,比如太阳属于静态能量,太阳光则属于动态能量。从能量的属性分类,有外散性和内聚性,外散性导致空间能量的形成,内聚性导致物体的形成及引力的出现。能量与道(规律)结合就是道能,道能也有内聚能与外散能之别。

对于意识的解读,《物道哲学》认为,意识归属于道,是大脑组织与脑细胞组合变异共同作用产生的意识态。这里大脑组织为物性,脑细胞组合变异为道性,产生的意识则属于道态。但人在意识的支配下出现生活活动,这里的意识又属于道性。因此意识所处的位置不同划分也有区别,但都属于隐象不可见的非物质。意识虽然存在于大脑空间中,不会超过大脑,因属于道的范畴,所以不会象物质那样可以明确测量出体积。意识所反应的事物为主观现象,所谓主观,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感知外界后所得到的信息,因此意识只能感知客观存在,不能创造或代替客观存在,但意识进化到智能状态后,就能认识到客观存在的规律性,从而为人所用.

关于能量与意识是否占据空间的问题,物道哲学认为,能量与意识都属于道的范畴,在无意识世界里,不占据自然空间的东西不存在,也就是人类出现之前,所有的东西都占据空间,这些东西包括物,也包括道及能量;但在有意识世界里,不占据自然空间的东西是存在的,也就是人类出现之后,有些东西可以不占据空间,当然这种东西指的是“事”的范畴,比如社会规律、法律等,它只是存在于人和人之间的一种约束力,这些东西不会象能量那样占据自然空间,但却存在于人的意识中,人类消亡了,这些东西也就消失了。总之,能量占据自然空间,智能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主观反映,只占据大脑空间.

对于黑洞的解释,《物道哲学》认为史瓦西半径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无法验证的假说,运用假说推演假说,得到的结果必然会更偏离真相,认为黑洞不属于客观存在,也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所谓的史瓦西半径是从物件逃逸速度的公式衍生出来的,将物件的逃逸速度设为光速,配合万有引力常数及天体质量,便得出其史瓦西半径。如果用这标准压缩地球的话,就如同一个硬币大小,目前没有任何实践或蹦极想象能出现这么高密度的物质。所以现代科学在史瓦西半径基础上提出黑洞理论,不符合实际存在。物道哲学提倡大家以客观实际为依据去研究事物,提倡假说但不提倡用假说去推论假说。

 对于引力、斥力的解释,物道哲学认为物质的能量聚合是引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星体的引力来源于星体内物质的能量聚合,所以引力场对该星体内所有物质都具有引力作用,如果空间某种物质与该星体任何一种物质属性完全不同,就不会被吸引。这就类似于磁铁的作用原理,比如磁铁的成分是铁、钴、镍等原子组成的,并且只对铁、钴、镍等金属具有磁性作用。斥力来源于恒星外层燃烧的能量辐射,或者行星接受恒星辐射能的再辐射。总之,能量聚合会产生引力,能量辐射会产生斥力。如果用物道理论解释引力与斥力现象,引力与斥力归属道态,也就是能量的做功态势,道性为能量,物性为星体,物态为物质内聚或外散。

 关于公转与自转解读,物道哲学提出“圆周平衡定律”,认为行星围绕着恒星公转,是在恒星引力作用下才不至于远离,同时恒星辐射能量产生的斥力才不至于不被吸住,在恒星引力与斥力的相互作用下行星有自己的圆周运行轨道,在这轨道内,斥力是大于引力的,在这轨道外,引力是大于斥力的,只有在圆周轨道上引力与斥力是相等的,这样才能保证行星运行轨道的稳定。由于行星质量、体积、密度等的差异,就出现了不同距离的圆周运行轨道。恒星的引力与斥力就像能量抓手把行星紧紧的抓住,恒星自转产生的旋转力为行星的公转提供强大的动力,行星公转产生的离心力又为自身的自转提供动力,自转的速度与行星重心偏移度有关。

 《物道哲学》倡导“实际主义”,就是人类应遵从物道平等地位,以现有的实际存在的东西为依据去研究事物,推演宇宙的本源及世界的未来,并以物道相和为准则而行人之道。人类解释自然现象、调适自然的能力和方法要符合实际存在,并顺应物道相和这一自然法则。任何违背物道相和之法则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任何顺应物道相和之法则都会得到大自然的恩赐。意识所反映的事物分为“主观实际”和“主观臆想”。 主观实际就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实际存在的事物,以物道论为衡量标准。 “主观臆想”就是想象的与实际不符的东西,以唯心论为衡量标准。实际主义的“实际”指的就是“主观实际”。

《物道哲学》认为,所谓的客观存在,实质就是意识形态领域所反映的现实真实存在的东西,也就是主观上的客观存在,其本质在于意识,因为我们的大脑不可能完全代替自然界,所以没有绝对的客观存在。总之,《物道哲学》为物、道、客观存在为本的三元平衡学说,在物道并重的基础上又强调了客观存在的重要性,与以往的唯物、唯道、唯心论有本质的区别,与物本道末论或道本物末论亦有本质的区别。

在物道思辨过程中,高懿德教授及“百家哲学院”的同仁给予大力的支持,在这里特别向大家表示感谢!

2021年5月10日 袁轩于沈阳

 

                                                                     《物道哲学》部分纲目摘录

                                                                                   创始人:袁轩

                                                                              第一章 世界本源论
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本源论有以下四种:第一是唯心派的精神本源论,认为意识是世界本源,意识决定物质;第二是唯物派的物质本源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反映,物质决定意识;第三是二元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和意识两个彼此独立产生和发展的本源;第四是"道"为世界本源,认为道是自足的和永恒的,万事万物皆产生于道。
《物道哲学》认为:世界本源在于物与道的客观存在。物包括物性和物态,道包括道性和道态。物性指的是不同性质的物,具有于实体的可见性,并把物的显象态归类为物态;道性指的是构成物的不同属性,具有虚化的规律性,并把道的隐象态归类为道态。

《物道哲学》并不是简单地把"物"与"道"归为世界本源,而是把“客观存在”并列其中,既“物”“道”“在”三元平等,三者缺一不可。客观存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客观存在指的是物、道、及物道派生的万事万物。广义的客观存在指的是宇宙空间,也就是说宇宙空间是客观存在最大范围的容纳,也可见简单理解宇宙空间=广义的客观存在。“客观存在”就是事物本来存在的状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世界本来就客观存在着物与道。物道相和(即物与道相互调和)的演化过程就产生了万事万物。

物与道相互作用产生运动,运动又加快物道相和的演化进程,直至星球诞生出现引力、重力、质量等道象,同时也出现气体、火、水等物象。宇宙演化轴心在于物道相和,物道失和就会导致宇宙大爆炸,爆炸后重新再组合演化,直至宇宙处于新的相对稳定状态。事物演化轴心也在物道相和,物道失和事物就会消亡,物道相和事物就能存在。

宇宙最初的原始状态是本物与本道的客观存在。“本物”是指宇宙最初原本客观存在的各种性质微物质高度概括,也就是说"本物"是所有物质形成的开始。现阶段科学只能解读原子为化学反应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但随着科学发展,基本微粒有可能继续再分,最终归于“本物”。
“本道”是对宇宙最初原本客观存在的不同属性规律及能量的高度概括,也就是说"本道"是所有规律及能量形成的开始,与“本物”同时存在于宇宙演化的开端。
宇宙演化开端就客观存在着“本物”与“本道”,二者缺一不可,且统一于客观存在,它们是宇宙演化最初的原始状态。

《物道哲学》认为:(1)意识是生命体进化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客观现象,并对客观事物产生主观反映,这种主观反映并非客观存在,但如果这种主观反映形成共识,通过意识升华成意志并演化为社会规律就具有客观性。(2)意识本源在于生命体,生命体来源于宇宙演化,宇宙演化的本源在于物与道的客观存在。(3)物质本源在于客观存在,道本源也在于客观存在,物与道只是客观存在的两个基本方面,并非一切本源,物涵盖不了道,道也包含不了物。(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客观存在性也就有相应道的客观存在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5)物与道并非静止不变,在相互作用演变过程中处于运动状态。(6)宇宙物道相和演化进程创造了所有,包括植物、动物、人类、物体、意识、时间等等在内的万事万物。(7)宇宙空间等于广义的客观存在,空间容纳物道。

                                                                第八章 物道聚合学说
宇宙本源在于物与道的客观存在。宇宙最初状态为各种气体状或实物状微物质在相对真空状态下均匀的无序漂游,这些微物质包括氢物质、氦物质、氧物质、硅物质 、铝物质、钠物质、铁物质、钙物质、镁物质、 钾物质等等,同时含有微能量的微物质之间又具有相互作用力。具有互相吸引力的微物质慢慢形成了众多大小不等的气体状或实物状块状体,块状体之间又通过吸引形成更大体积,这就是星体原始的不规则状态。随着星体的增大自身引力也随之增强,引力强大到聚合平衡就演变成不规则圆球体,为自转的形成创造条件。含有超高能量特性物质(如氢物质、氦物质等)如果达到物性与道性的最佳组合,就会结合到最大值,形成了类似于太阳的恒星,并具有了强大吸引力。含有其它相应特性的物质在物道相和作用下就形成了类似地球、木星、金星一样的行星。在恒星自转力及引力与斥力作用下,行星围绕着恒星运转。行星公转产生的离心力又导致本身自转的产生。同样由于行星与卫星之间力的作用,在特定物道组和条件下就有了卫星围绕行星运转。

宇宙中心是最早诞生星系的区域,物道理论称之为“中枢星系”,并产生超强引力的物道聚合体,使得空间物质快速地向中心汇聚。在中枢星系内,离宇宙中心区域越近,空间分布物质相对就越多,形成星体的数量就越密集,离宇宙中心区域越远,空间分布物质相对就越少,形成星体的数量就越少。同时宇宙空间又散布着众多的部落星系,并形成自身的星体运行规律,如银河系及大小不等的河外星系,这些部落星系就像一个个独立王国,围绕着自己中心运转。部落星系又包含着众多的恒星系,行星围绕着恒星运转。中枢星系处在相对静止状态,宇宙在中枢星系的统领下,部落星系分布在中枢星系的四周,每个部落星系的星体都围绕着自身星系中心运转,行星围绕着恒星为中心运转。越是远离中枢星系,部落星系分布的就相对越稀薄。同样每个部落星系,近中心区域分布的星体密集,远中心区域分布的星体稀薄。

宇宙分为“内空间”“中空间”“外空间”三部分。“内空间”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星系,每个星系综合势能也不尽相同,中枢星系综合势能最强,占整个宇宙星系势能的绝大部分,因此就有绝对的能量把所有部落星系控制在其范围之内。同样部落星系里又有大小不等的星体,中心区域势能最强;恒星系恒星势能最强。星系及星体在势能的相互作用下有规律的运转,宇宙内空间在这种层次分明的格局下向外延伸。从年龄分布来看,中枢星系形成的年龄最久远,部落星系离中枢星系越远,形成的年龄越短;同样在部落星系里,系心部位的星体形成时间最长,越向外围时间越短。宇宙星系及星体的年龄分布与宇宙由内向外的物道聚合规律一致。(注:物道理论的“势能”指的是引力与斥力的合称。)

“宇宙内空间”是已形成的星体相互之间有规律的运转;“宇宙中空间”则是无序飘游着各种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块状体,处在星体形成的过程中;到了“宇宙外空间”,只有稀薄的微物质无序飘游,处在宇宙的原始状态。由于物道聚合作用,宇宙物质大部分向“内空间”集中,越往外围,形成星体的概率就越少。在中枢星系的超强势能作用下,宇宙空间被收引成球形,在宇宙任何一个点做单方向无限运动,最终会回到原点。

宇宙最初微物质体现的是物的客观存在,微物质能量及相互作用力体现的是道的客观存在,从微物质到球体的形成,从无序漂游到有规律的运转,体现了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宇宙最终会因为中枢星系的衰落,导致物道失和相互碰撞而分解成微物质,重新归到"无"的状态,然后再重新组和形成星体,周而复始的循环着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

那么微物质与最初相互作用力来源于哪里?就来源于物与道客观存在这一宇宙本源。这就如同婴儿诞生来源于父亲精子与母亲卵子亲性结合一样,精子与卵子就是物的客观存在,亲性结合就是道的客观存在,物道相和就能出现良性结果。故所谓的"无"并不是完全没有,而是出现结果前后客观存在的状态。

                                                                     第十六章 格致观

现代科学往往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其实中国四大发明才是科学的真正起点。科学,中国古代称之为“科举之学“,对于研究自然之物所得的学问称为“格致”或“格物”, 近代亦称基础科学为格致学,民国时期“科学”一词才取代“格致”。 格致,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一个命题,是指穷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识,全称“格物致知”,最早见于《礼记.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为了能体现中国文化与西方自然科学的结合,《物道理论》以“格致”作为科学的统称。

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三大领域,我们现在通常提到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道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研究自然规律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说科学是道学的发展,把人、事、物更细化了。道学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是广泛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如果没有道学为基础,人类的科学发展将会迟缓。社会科学与儒学道学都有关系,都是研究人文伦理及社会规律的一门学科。而思维科学与医学有关,是研究人的意识与大脑及相关内容的学科。

追本溯源,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都与中国古典经书《黄帝内经》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所阐述的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观念历经数千年经久不衰,并且现在还引领着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具有明显的超时代特性,把《黄帝内经》誉为科学之母并不为过。

科学是揭示事实真相的一门学科,但科学家今天所证明的真相往往是日后的假相。比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被当时的科学界定义为宇宙天体中心论。但后来的科学证明宇宙无边无际,太阳系仅是众多星系中的一支,太阳中心说这一论断被否定。现在众多现象无法从科学的视角去解释,比如黑洞、光的本质、百慕大三角等等。道学、神学、唯物论、二元论等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现在需要一种全新的学说或方法,不但能补充历代学说的不足,也能把科学已经验证的或者没有验证的解释清楚。有些东西科学是永远无法验证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事物的普遍规律来解释。《物道理论》的提出,为现代人研究事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客观存在、物性、道性、物态、道态、及物道相和等观点基本涵盖了事物的普遍规律,通过这种规律性来解释未知事物就变得有章可循。

物道理论坚持古人的格致观,穷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识,有的观点与现有的科研成果相悖,并非对现代科学的损污,相反正是这些科学成果,为物道理论深入研究提供了知识基础,在此对兢兢业业为科学事业而献身的科学家们表示致敬!

                                                                第二十二章 物道文明愿景

人类的文明经历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发展,原始文明是人类为了生存而本能的与自然抗争的过程,农业文明是人类为了生活而自觉地利用自然的过程,工业革命是人类为了物质利益而盲目地征服自然的过程。当人类的征服欲望达到极致,严重的生态危机出现了,于是人类在反思中步入生态文明,探求人类在利用资源时如何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现在人类正处在生态文明初期,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民粹主义抬头,加之国与国之间矛盾激化,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自然文明、物种文明、社会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的高度概括,是人类与自然、物种、社会在相互协调发展中表现的新的价值观,也就是以人为中心对自然万物表现的出尊重与克制态度。

从自然角度看物种,大自然给予所有的物种权利都是平等的,同时又赋予了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万物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生存,并诞生了智能物种——人类。从人类角度看自然,既然拥有了智能特权,就需要利用这种特权更好的为自己服务,人类就成了自然的开发者。从社会角度看民族,不同的民族在形成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就爆发了战争,人类又成了相争者。物种在弱肉强食中进化,人类从属于物种,就不可能脱离这种本性,因为有了高级意识,就会有更多智略方式获取资源,并被人类赋予了“文明”的涵义,在“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又产生了不同的“主义”或“思想”来指导“文明”发展。于是人类与自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主义与主义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开始“文明对话”。低级的“文明对话”是野蛮粗鲁的,高级的“文明对话”是智慧文雅的,人类文明也就在这种此消彼长的“对话”中更迭着。

人类所有的“文明”最终的目的都是以“我”为中心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自然赋予物种的特质,因为有了不同于其它物种的智慧,所以地球充满了人类“文明”的碰撞。慢慢历史长河,人类经历过不同时期的文明转变,那么下一个文明会是什么样子呢?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探讨和憧憬的问题。

生态文明以地球为中心,是人类为了获得和谐生活家园而建立的,其区域范围是“地球生态文明”。现在人类活动已经延伸到太空,随着太空活动频繁,太空垃圾污染等就会应运而生,未来“太空生态文明”也会逐渐提上日程。而随着人类向外太空的扩展,这种文明会一直伴随着人类延续着,并且文明的性质也会由人类自身文明碰撞转向与外星的文明碰撞。

不论是“地球生态文明”还是“太空生态文明”,都需要遵循天地万物的核心规律。天地万物的核心规律是什么?道家认为“道”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唯物论认为世界是以物质为中心运转的;唯心论认为超自然神就是天地主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唯心论主要体现在宗教范围内为信徒所信奉,人们更多思考的是道物的主次问题 ,就像孪生兄弟一样分不出大小。这是大家用单向标准衡量物道,如果我们用双向标准来衡量,就清楚物与道具有两种不同属性,但又无法分离,无物不成道,无道不成物,彼此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说物道象孪生兄弟,倒不如说更像孪生兄妹,同时存在于世间,只是性质不同罢了。

自然界塑造了天地万物的多样性,尽管千差万别,但都具有物道的共同基因。地球物种同样是物道的结合体,生命延续也需物与道共同参与完成。植物的种子与大地结合,就能发芽生长,动物的雌雄交配就能孕育生命,人类的五官感知与大脑结合就能认识事物,凡此种种,无一不是在物与道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物道理论》把物道生存万物的过程概括为“物道相和”,天地万物的运行也就是围绕着“物道”为核心而运转。

“物道”为天地万物运行的轴心,“物道文明”也就包含了现阶段的“地球生态文明”和未来的“太空生态文明”。物为有形质是物态可见的,道为无形质是道态不可见的,并且都统一于客观存在,这是对物道的“主观实际”所见,是我们现实中能感知到实际存在的,不需要用什么高深的理论去推演。现在人们受制于传统思想束缚,还没有真正认识物与道之间的关系,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进步,最终会物道并举去观测事物研究事物,逐渐步入“物道文明”时代,

这个时代将是一个观念更新时代,人类会更加实际地看待世间万物,宗教信仰及各种片面思想将不再束缚人类的发展,代之而来的是全新的价值观信仰观形成。届时,物道观将成为人们衡量事物的标准,并更加注重对祖先功德精神的颂扬赞美,人类思想得到极大的解放,空间探索取得了质的飞跃,人类旅行已经不再局限于地球,而是乘坐光速飞船穿梭在星体之间,地球文明与外星文明相互碰撞,开启了宇宙文明的新纪元。古有陶渊明世外桃源,今有袁轩物道追梦,愿与中国梦一起汇入华夏文明而源远流长!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公司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长白南街251号

咨询热线:15942096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