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合文化发展研究有限公司

电话

咨询热线

18840052749

首页 关于我们 共合文化 共合团队 奠基专著 核心作品 时代共合 共合平台 股权合作 创投申报 申报规则

共合文化

咨询热线

+18840052749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长白南街251号

电话:18840052749

共合文化

物道杂谈

发布时间:2021/09/26

                                                                                                   袁轩

 1.物道相和与天人合一
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存在自身之道,这种道本源在于自然。从自然角度来讲,可以把道解释为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加上人的主观意识就变成了理。所谓“道理”,先有道的客观存在,后才有人的理(解),进而丰富了人的精神意识,主流意识升华到主流意志后,意志的统一性就产生了社会规律。所以社会规律本源于自然法则,具有自然法则相同的属性。社会规律虽然是人主观意识转化的,但人主观意识却无法改变社会规律,只能顺应社会规律。
自然体包括物与道,物为有形,道为无形,动物界只能见于有形之物而不见无形之道,人类则能通过有形之物见于无形之道。生命体来源于自然体物与道的有机结合,人类来源于自然所赋予的生命进化,所以自然法则创造了人类,人道从属于自然,人道不能凌驾或超越天道,人道只能顺应天道,与自然之道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
自然法则的核心是物道相和,人与自然相处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物道理论继承并发展了华夏天人合一思想,并赋予格致观,是轩祖理论体系核心之一。轩祖学派提倡尊重祖先文化思想,但并非完全效法先祖,而是对祖先思想再认识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体现了轩祖与时俱进、尊重科学的理念。
                                   2. “人道”的叛逆性与调和性
从个人角度讲“人道”代表个人处事准则,表现的是个人行为;狭义的“人道”代表独立群体或行业的行为规范,表现的是狭义社会规律;广义的“人道”代表民族或国家意志的统一性,表现的是广义社会规律,以法律和道德为规范。人生长阶段有叛逆期,体现在行为上的不确定性,同样,一个集体、行业、民族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叛逆性,譬如集团斗争、行业打压、民族冲突、国家战争、战天斗地等,这些叛逆性会暂时阻碍社会发展进程,但经过角逐以后,最终会走向和谐共存,表现出人道的调和性,这种调和性体现了物道相和的普遍规律。

3.“沉醉”与“清醒”
沉醉与清醒属于“态”,如果用肉眼来观察,是肉体(物)与神经调节(道)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状态,即人的“显象态”。从人体的活性角度来分析,沉醉时人体昏昏欲睡,侧重于安静状态,清醒时人体精神抖擞,侧重于兴奋状态。
以人体为物、精神为道来考量人的进取性,分析如下:
(1)沉醉对于人体,表现的是萎靡懒惰,即沉醉状态下的“显象态”,也就是“物态”;沉醉对于精神,表现的是不思进取,即沉醉状态下的“隐象态”,也就是“道态”。人体(物)+消极精神(道)=落后消亡(坏结果),即物道失和。
(2)清醒对于人体,表现的是振作兴奋,即清醒状态下的“显象态”,也就是“物态”;清醒对于精神,表现的是积极向上,即清醒状态下的“隐象态”,也就是“道态”。人体(物)+积极精神(道)=发展进步(好结果),即物道相和。
因此沉醉与清醒表现的是“态”,包括人体(物)的“显象态”及精神(道)的“隐象态”。

4.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是指某物质在微观状态下显示出波动性及粒子性。《物道理论》认为:粒为物性,对应的波为物态,导致粒子运动的天体作用力为道性,力的稳定性为道态。这种情况类似于海水在天体引潮力及风力作用下产生的波浪一样,区别在于波粒微观可见(仪器可分辨)、海水直观可见(肉眼可分辨)。物道理论认为光属于动态能量,属于道态,具有不可见性,所谓的波粒二象性是封闭空间微量气体在光的映射下出现的一种状态。
                               5.微观现象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借助现代仪器来观察微观现象,但检测结果最终需要肉眼来辨识,只不过是微观状态下物的构造及状态,在物道理论里这种现象同样归于物或态,譬如波粒二象性的粒归为物,波归为态。其它如心电图、血压计检测的过程是心脏跳动及血流变化的物态反应,压力表是气体膨胀力的物态显示等。
物的本质在于实体的可见性,所以仪器检测下的影像为物的微观显象态;道的本质在于虚化的规律性,故仪器不可能检测出道及道态。现代科技研究的物质组合规律需要不断实验过程才能完成,而不是用仪器来检测规律,仪器检测的只是物质的构成、组合状态及微观现象,而非道性或道态。

 6.《道德经》之“道”、“有”、“无”与《物道理论》之“客观存在”、“物性”、“道性”
老子的“有”与“无”统一于“道”,道为世界本源。物道理论的“物”与“道”统一于客观存在,“物与道的客观存在”为世界本源。
老子讲的“无”和“有”,并不是把“无”当作第一性,把“有”当作第二性,而是“无”与“有”当成“道”的两个相对属性,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质演化到有形质的过程。
《道德经》第一篇即说:“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即“无形质是万物形成的最初状态,有形质是万物形成的母体”。本章总论了道的演化过程,也就是“万物”与“无形”及“有形”相互转化过程,即“无形”到“有形”到滋生“万物”的过程。
第四十章 继续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天下万物来源于有形质的母体,有形质的母体来源于最初无形质的状态”。本章是第一章的再论,重点强调道产生万物的第一个过程,即万物的“有”来源于“无”,也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第四十二章 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道产生了最初的有形质母体(一),最初的有形质母体派生了阴阳(二),阴阳的相互作用又派生了第三者(三),第三者继续演化为万物。万物均包含阴阳(二),阴阳虽相对(冲)但万物存在的状态却是和谐稳定的”。本章主要讲的是道产生万物的第二个过程,即从最初的有形质母体到滋生万物直至万物存在的稳定性。
“物性”与老子的“有”,“道性”与老子的“道”相似大于相异,老子的“无”与“道性物性”有一定关联,但与“客观存在”关联更大。例如一杯盐水,盐水之所以咸,是因为含有融于水的盐物质,即可提炼出的NaCl晶体,虽溶于水时肉眼不可见,但仪器可以分辨,故溶解于水的盐在物道理论归于物性。老子年代不可能有现代科学的辨识,只能将不可见归为“无”,这个“无”虽与“道性、物性”有一定关联,但与“客观存在”关联更多。从盐水本身来考量“物性”与老子的“有”就具有一致性。溶解于水的盐(不可见的“无”)到颗粒盐(可见的“有”)形成的过程即是老子所言之“道”,在这里老子的“道”与物道理论的“道性”也是相同的。再如两个不同属性的氢与氧结合生成水的过程等等。
《道德经》把“道”寓意为世界本源(老子虽没有明确提到世界本源,但道德经的道已有世界本源之寓意),“有”与“无”是“道”的两个相对属性。《物道理论》以“物与道的客观存在”为世界本源,认为世界本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客观存在、物、道,三者缺一不可。《道德经》的“无”具有虚化性,《物道理论》认为所谓“无”并不是完全没有,而是出现结果前后客观存在的状态。    

7.不能片面的看待物 道 在

物本主义认为:道是物本身的内容,没有物作为基元,道就无法构成属性,因此物决定道。道本主义认为:物是道本身的内容,物必须与“道”结合才能成物,没有道就无法成物,因此道决定物。这两种说法都是是片面的。物是道的实体结构,道是物的结构属性,是相对的两个方面,互体互用,但都统一于客观存在,所以都无法独立存在。如果从空间角度来讲,也就是广义的客观存在,可以容纳物道,也可以说空间是物道本身的内容,但没有物道的空间就成了死界。既然三者都无法独立,只能是“物”、“道”、“在”三元平等,一起构成宇宙本体。

8.高级唯心主义与低级唯心主义

我们创立的理论体系,都属于个人的世界观,从这点来看都是唯心的,能否成为公认,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哲学这篇沃土太长时间没有出现公知了,哪位哲学家不希望自己的理论体系被承认?谁都想成为公知的那一员,这是人的进取心,也是唯心的。所以人永远脱离不了唯心思想,这是人的本能,是高级的唯心主义。对于那些靠人格神去愚弄百姓的是低级的唯心主义。

9.假说不等于真理

序论认为能量的有序化(或结构化)就是物质!这就是能量变物质的理由,由最小的微粒子组成的能量有序化就成物质了,反之物质推演到终极粒子就能量化了。反正理论上能量是物质,物质当然可以无穷尽的细化,直到无法检查,达到光的境界。这样的逻辑推演法能把死人推活,活人推死,反正能量物质论是假说,在假说基础上再假说,谁说的越假越玄乎,谁就越象假说,谁整的越说不清楚,就越象真理,反正没人能整明白,就没人反驳,但其实他自己也整不明白,只是人们认为他创造了理论是明白的。

10.  《物道记》
天地间浑然成物,
旷宇中道象隐隐。
雷霆中乘龙东去,
破云霄晴空万里。
古往兮圣哲几何?
望人间笑谈物道!

微信号:15942096836

附:“共合文化商业合作圈”是构建共合app的前期导向群,以文商互通为轴心构建,主旨研讨文道商道,包括:文化价值理论、文转商途径、企业价值观重塑、思想型股权建设、文化创意思想等等,并着力打造文化资源互通共享体系,由袁轩老师主持多个课题探讨,欢迎扫码邀您入群互联共创!共合文化全景规划请点击上方导航“首页“浏览。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公司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长白南街251号

咨询热线:15942096836